台灣科學家利用量子自旋創造類腦記憶

编辑者: Vera Mo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並非如此,」一位研究人員在描述台灣大學的一項突破性進展時說道。科學家們利用量子自旋(亞原子粒子的基本屬性)設計了一種模仿大腦信息儲存的設備。這項創新有望通過創建更節能、更像大腦的計算系統來徹底改變人工智能。

幾十年來,計算機架構一直將處理和記憶體分開,這與人腦不同,人腦中的神經元同時執行這兩項任務。台灣團隊的設備通過模擬突觸(神經元之間的微小連接)的物理記憶體彌合了這一差距。該設備擁有11個僅由電流控制的穩定狀態。

最有希望的原型利用傾斜磁各向異性,從而可以精確控制電子自旋。這使得該設備能夠模擬突觸的增強和抑制,從而反映神經連接如何加強或減弱。該設備在圖像分類中實現了 81.51% 的準確率,接近原始未量化模型。這一突破為密切複製大腦架構和功能的類神經形態硬件鋪平了道路。

來源

  • Muy Interesant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