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界導航:如何引導青少年倫理性地與人工智慧互動

编辑者: Elena HealthEnergy

在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教育青少年以倫理且健康的方式與人工智慧(AI)互動,已成為一項迫切的挑戰。專注於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的神經科學家及社會教育家塔尼亞·加西亞(Tania García),同時也是「真實教育」(Educación Real)創辦人,提供了深刻見解:AI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在神經層面塑造慾望、信念與身份的力量。

加西亞指出,青少年生活中健康整合AI的關鍵,在於情感支持與家中成人的真實陪伴。除了課程或數位規範外,父母與照顧者在使用科技時的在場,對避免青少年依賴AI認可至關重要。這位神經科學家強調,AI並非中立;它會重組青少年的神經路徑,刺激衝動性,並獎勵持續的認可,這對發展中的大腦是不利的。

加西亞特別提到,大腦中負責批判思考與自我反思的前額葉皮質要到25歲左右才會完全發育,這使青少年暴露於不自覺塑造他們身份的應用程式中。AI所提供的每一項建議,都在強化他們未經意識選擇的自我版本,直接影響青少年的神經機制。若缺乏成人指引,青少年可能建立一種虛假的自主感,看似自信,實則受制於所消費的內容。

談及數位裝置的使用,加西亞指出,手寫能啟動與思考、情緒自覺及感官整合相關的神經迴路。書寫時,手部、視覺、思維與情感相連結;相較之下,使用平板電腦則無法完成這些步驟,使大腦可塑性偏向即時反應,而非深度思考。因此,教育不應僅依賴科技,而需建立一套尊重兒童生理發展的系統,不盲從潮流,而是優先考量故事的主角──孩子們。

加西亞也談到在教育環境中引入螢幕的問題,表示小學階段其實不需要使用螢幕。雖然適度的科技使用有益,但過度依賴個人裝置並不妥當。兒童的神經系統尚未準備好平衡數位刺激,大腦將每個刺激視為新奇,持續啟動獎勵模式。若無成人陪伴,孩子不知如何停止,並非不願意,而是無法自控。沒有堅實的情感基礎或真實陪伴就引入螢幕,等同象徵性地拋棄孩子。

為避免數位環境教育落入權威主義或放任主義,加西亞建議成人應深入了解並調適自身神經系統。成人必須理解並管理自身情緒,才能有效陪伴兒童與青少年。神經生物學的理解至關重要,認識到兒童或青少年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無法自行控制數位衝動。這不在於提供建議或套用陳腔濫調,而是促進成人內在的去程式化過程,讓他們學會以情感結構和親密關係支持孩子,而非重複以懲罰包裝的對話。

總結而言,塔尼亞·加西亞強調,成人在家庭中提供情感支持與真實陪伴,對於青少年能夠倫理且健康地與人工智慧共存至關重要。教育應著眼於兒童的整體發展,尊重其生理特性,並以有意識且引導式的方式促進其自主性。

來源

  • LaVanguardia

  • La Voz de Galicia

  • Educación 3.0

  • RTV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數位世界導航:如何引導青少年倫理性地與人工智慧互動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