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證實,人類大腦在成年後仍持續產生新神經元,這一過程稱為神經新生(neurogenesis)。此發現為大腦功能與老化機制提供了關鍵洞見,有望推動神經疾病的治療發展。
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針對長期以來關於成人大腦能否生成新神經元的爭議提出明確答案。卡羅琳斯卡學院教授Jonas Frisén強調,這項成果「為理解人類大腦如何在一生中運作與變化,提供了重要拼圖。」
研究聚焦於海馬迴(hippocampus),此區域對學習、記憶及情緒調節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分析了年齡介於0至78歲個體的腦組織,運用單核RNA定序與流式細胞儀等先進技術,成功辨識出從幹細胞到未成熟神經元的不同發展階段。
結果顯示,成人的神經前驅細胞與老鼠、豬、猴子等其他哺乳動物相似,儘管活躍基因略有差異。此外,個體間也存在顯著差異,有些成年人擁有大量神經前驅細胞,而有些則很少。
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成人大腦神經新生的認識,也對再生醫學治療帶來啟示。未來有望透過刺激新神經元形成,改善神經退化性疾病與精神疾病,為阿茲海默症與憂鬱症等病症開闢新療法。
此科學突破為理解人類大腦終生如何運作與改變,開啟嶄新視野。對於台灣及香港等地重視民主價值與傳統文化的社會而言,這不僅是醫學進步,更是深化對大腦可塑性認識的重要里程碑,期待未來能促進更多符合區域需求的創新治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