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最初被認為是激進的關稅政策,標誌著與全球自由貿易推廣的背離,這一趨勢在拜登政府領導下仍在繼續。在2016年競選期間,川普和希拉蕊·柯林頓都表示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川普對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徵收關稅,其中許多關稅在拜登執政期間得以維持甚至增加。
拜登於2022年頒布的《降低通膨法案》旨在通過補貼和關稅保護,促進美國的再工業化,尤其是在綠色領域。川普最近的關稅政策也旨在刺激再工業化。這種兩黨對保護主義的傾向,部分原因是擔心美元在造成貿易失衡中的作用。各國通常更喜歡成為淨出口國,積累美元,然後將這些美元再投資於美國債務。
一些分析師現在認為美元的「過分特權」是一種負擔,並主張通過促進國內生產來「重新平衡」美國經濟。與此同時,德國等國正在放鬆其債務剎車,歐盟正在增加國防開支,這可能為美元提供替代方案。中國也在使其市場多樣化,並專注於國內消費。這種向再平衡的轉變在川普之前就開始了,並且可能會持續到他的政府之後。
2025年4月2日,川普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這使他能夠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對所有進入美國的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自2025年4月5日起生效。他還宣布對57個國家和地區徵收更高的關稅,定於4月9日開始實施。白宮確認,這些關稅將在現有對華進口商品措施的基礎上實施,導致2025年4月9日之後中國商品的有效關稅稅率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