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克卜勒望遠鏡的數據,確定了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軌道形狀之間的相關性。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分析了 1600 條光變曲線,以測量火星大小到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的軌道。研究結果表明,較小的行星往往具有近乎圓形的軌道,而較大的行星(大約海王星大小)則表現出大約四倍橢圓的軌道。這種偏心率的分裂表明大小行星存在兩種不同的形成路徑。該研究還指出,軌道偏心率、行星豐度和恆星金屬豐度之間存在巧合,進一步支持了不同形成機制的理論。具有偏心軌道的較大行星表明存在一個混亂的形成時期。
系外行星軌道形狀與大小相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揭示形成路徑
编辑者: Tasha S Samsonova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