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自我修復與環境感應材料製造方法

编辑者: Vera Mo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團隊,在將活體生物整合進材料的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這項創新方法最近公布,能創造出具備自我修復、環境適應能力,甚至能利用太陽能的工程活體材料(Engineered Living Materials,ELMs)。

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詳述一種利用光合作用微生物—藍綠菌,透過擴散作用滲透並轉化預先成型的聚合物的方法。這使得材料能夠隨環境變化改變形狀,並以太陽光為動力來源。

此發現意義深遠,涵蓋多個產業的永續設計。UCSD團隊的工作打開了使用更多種類聚合物的可能性,即使是含有較嚴苛前驅物的聚合物,也能承載活體功能性生物。這些材料有望革新綠色建築、再生醫學及零廢時尚領域。

由賴真慧教授與蘇珊.高登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展望未來多功能、多感官的材料,能更像生物組織般運作。藍綠菌可被程式化執行特定任務,如分解污染物或生產生物燃料,帶來自我修復的建築外牆、生物活性支架等永續解決方案。

賴教授表示:「將光合作用生物體整合入材料科學,我們能利用太陽的再生能源創造有價值的材料。」此方法有望成為後石油時代設計的基石,引領真正循環、再生系統的發展。材料科學的未來,或許正是活的。

來源

  • Green Prophet

  • DARPA's Engineered Living Materials Program

  • UC San Diego's Study on Engineered Living Materials

  • Ecovative's DARPA Contract for Living Material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