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龍潭遺址的一項新發現,正在挑戰人們對東亞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技術發展的既有認知。考古學家們出土了一批石器,其年代可追溯到5萬至6萬年前,與歐洲尼安德塔人相關的奎納(Quina)石器製造風格驚人地相似。
奎納體系包括製造厚重、不對稱的石片,並將其塑造成具有高度改造邊緣的堅固刮削器。這些工具通常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遺址中發現,用於處理肉類、動物皮毛、骨骼、鹿角和木材等任務。龍潭遺址不僅出土了刮削器,還發現了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石核和石片,證實了完整的奎納技術體系的存在。
在中國發現奎納石器,且其位置遠在已知尼安德塔人棲息地以東數千英里,引發了人們的諸多疑問。研究人員正在考慮幾種可能性:尼安德塔人可能比之前認為的向東遷移得更遠;另一種人類物種,如丹尼索瓦人,可能獨立發展出類似的技術;或者該技術可能通過不同群體之間的接觸傳播。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發現表明,正如之前認為的那樣,東亞在中石器時代並非技術停滯不前,並強調需要重新評估該地區人類進化和文化交流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