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顯示,過度捕撈和環境變化導致波羅的海鱈魚(*Gadus morhua*)的基因發生了顯著改變,影響了其體型和繁殖能力。了解這些基因變化對於保護工作至關重要,並突顯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深遠影響。
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表明,由於過度捕撈,一個海洋物種經歷了可檢測到的基因組變化。主要作者韓奎英博士表示:「選擇性過度捕撈改變了東部波羅的海鱈魚的基因組。平均體型的減小與生長速度的降低相關。這是首次證明在極端捕撈壓力下,海洋種群基因組發生進化變化的證據。」
研究人員發現了與身體生長相關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經歷了定向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常見或越來越不常見。這些基因區域與參與生長和繁殖的基因重疊。還觀察到染色體倒位,這是一種與環境適應相關的結構變化,遵循相同的選擇模式。
為了得出這些結論,該團隊分析了1996年至2019年間在博恩霍爾姆盆地捕獲的152條鱈魚的耳石。這些結構類似於年輪,記錄了魚類的年增長情況。研究人員使用化學分析和高分辨率DNA測序,追蹤了鱈魚的生長和基因組成在25年內的變化。
結果表明,快速生長的個體幾乎消失了,而那些更早成熟且體型較小的個體在捕撈壓力下具有進化優勢。研究小組負責人Thorsten Reusch教授解釋說:「當最大的個體不斷被移除時,自然選擇有利於繁殖更快的較小魚類。我們正在見證一個由人類干預加速的進化過程。」
這可能導致與更快生長和晚熟相關的變異的丟失。倖存的鱈魚成熟得更早,體型更小,繁殖能力下降。遺傳多樣性的喪失也意味著適應未來環境變化的能力降低。
2025年ALCOR考察期間收集的數據顯示,儘管實施了捕撈禁令,但鱈魚的體型並未出現明顯的恢復跡象。這突顯了採取額外措施來保護該物種和保護波羅的海海洋生態系統的必要性。這項研究強調了可持續捕撈實踐的重要性以及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