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表明,一種源自黑海地區、存在近9000年的基因突變與現代愛滋病治療方法有關。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18-25%的丹麥人攜帶CCR5Δ32 [CCR5 delta 32]突變。這種突變提供了一定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抵抗力。
CCR5Δ32 [CCR5 delta 32]等位基因是CCR5基因的缺失,它影響愛滋病免疫力。CCR5基因編碼一種受體,愛滋病病毒利用該受體感染細胞。該突變截斷了該受體,阻礙病毒進入和複製。
Novo Nordisk基金會基礎代謝研究中心(CBMR)的研究人員調查了該突變的起源。他們分析了900多具骨骼遺骸的古代DNA。人工智能被用於分析退化的基因序列。
研究小組將該突變追溯到6700至9000年前黑海附近的一個個體。據信,這個人是現代CCR5Δ32 [CCR5 delta 32]攜帶者的共同祖先。該研究的標題為“通過古代和現代基因組追蹤CCR5delta32缺失的進化史”。
這種突變可能有助于平衡向農業社會過渡期間的免疫反應。這種調節可能保護人們免受新型病原體引起的過度炎症。早期的農業社區創造了適合傳染病傳播的環境。
該研究於2025年5月5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將古遺傳學與現代醫學聯繫起來。了解CCR5Δ32 [CCR5 delta 32]有助於愛滋病療法的生物醫學研究。基因編輯技術可能會複製該突變的保護作用。
CBMR的西蒙·拉斯穆森教授指出,一種古代變異體恰好能抵抗一種現代病毒。愛滋病病毒僅在過去100年內出現。這項研究強調了CCR5等免疫受體的細微作用。
這項研究得益於跨學科合作。大量的古代DNA數據集與人工智能算法相結合,能夠高精度地跟蹤突變頻率的變化。這項工作為類似的其他免疫相關突變分析開闢了道路,這些突變塑造了人類對傳染病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