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影響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寄生蟲弓形蟲的潛伏期會主動與宿主的免疫系統相互作用,提供意想不到的保護。這一發現挑戰了先前認為潛伏期僅用於免疫逃避的假設。
主要發現
由埃伯哈德、沙爾貝格、溫恩及其同事領導的這項研究,強調了潛伏緩殖子囊腫與CD8+ 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自緩殖子特異性蛋白的肽片段被處理和展示,維持了一個細胞毒性T細胞群體,該群體監測並控制復活事件,從而增強宿主對症狀性弓形蟲病的抵抗力。
該團隊追蹤了弓形蟲囊腫持續存在的組織(如中樞神經系統和肌肉組織)中的免疫圖譜。潛伏感染會促進干擾素-γ (IFN-γ) 環境,維持一個免疫刺激微環境,從而抑制寄生蟲的復燃,而不會引發明顯的免疫病理。
對疫苗開發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了先前未表徵的緩殖子表面蛋白,這些蛋白充當免疫優勢抗原。這些蛋白質可以指導疫苗的設計,旨在模擬潛伏期抗原,從而可能增強預防性免疫,而不會產生與急性感染相關的風險。
該研究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來繪製免疫細胞表型及其功能狀態,並輔以活體成像技術來可視化免疫細胞浸潤和寄生蟲相互作用。這種綜合方法為宿主防禦策略提供了動態視角。
這項研究於2025年3月28日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強調了弓形蟲感染的雙重性質,表明潛伏期可能賦予對其他細胞內病原體的抵抗力。這促使人們重新評估潛伏性寄生蟲病,將其視為一種潛在的有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