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現會根據環境因素進化,從而改變表觀基因組。飲食、老化、慢性壓力、污染和菸草等因素都會改變基因表現。根據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說法,這種現象可能是短暫的,但一些表觀遺傳修飾是永久性的,即使在誘導訊號消失後仍然存在。吸菸者的情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在戒菸多年後仍然保留著表觀遺傳修飾。 這些表觀遺傳標記可以傳遞給孩子甚至孫子。在胚胎分裂過程中,細胞會對訊號做出反應並建構發育中的生物體。Inserm解釋說:「隨後設置的表觀遺傳標記必須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傳遞,以便肝細胞仍然是肝細胞,骨細胞仍然是骨細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荷蘭饑荒期間,在饑荒期間懷孕的兒童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明顯高於之後懷孕的兒童。加拿大網站This is epigenetic指出:「影響母親的表觀遺傳變化傳遞給了孩子。這些變化本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忍受饑荒,但當食物再次變得豐富時,卻產生了不良的副作用。」 表觀遺傳修飾通過DNA或組織蛋白(構成DNA的蛋白質)上的生化標記來實現。DNA甲基化是最廣為人知的標記,它可以鎖定基因,阻止其表現。其他機制涉及小RNA分子和潛在的未知因素。 表觀遺傳異常會導致疾病的發展,尤其是癌症,表觀遺傳修飾發生在細胞生命和分裂過程中。Inserm指出:「這些機制的改變有利於健康細胞轉化為癌細胞,任何表觀遺傳畸變都可能參與致癌作用。」 表觀遺傳學還可以解釋代謝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儘管其機制仍在研究中。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加劇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過度表現。表觀遺傳調控也可能與某些精神疾病有關。 創傷可能會在父母的基因組上留下化學標記,並可能傳遞給後代。《國家地理》報導,一項研究強調了在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中發現的一種表觀遺傳標記,該標記與幾種精神疾病相關。因此,創傷引起的表觀遺傳變化可能會傳遞給胚胎。 洛林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和講師Evelyne Josse為比利時報紙《Le Soir》總結道:「如果我經歷了一個創傷性事件,並且沒有找到必要的幫助,我可能會經歷表觀遺傳修飾。如果有一天我成為父母,我的孩子可能會繼承它,並可能對精神健康產生影響……」 表觀遺傳學也帶來了希望,因為表觀遺傳變化可能成為治療靶點或實現早期診斷。
環境因素改變基因表現:表觀遺傳學及其對健康和遺傳的影響
Edited by: ReCath Cath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