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現丹尼索瓦人下顎骨化石,擴大已知分佈範圍

Edited by: ReCath Cath

一塊於2008年在台灣海岸附近發現的下顎骨化石,已被確認為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這項發現詳述於《科學》雜誌的一篇出版物中,將這個已滅絕人種的已知地理範圍從西伯利亞和西藏擴展到東亞更溫暖、更潮濕的地區。

這塊化石最初是由一位漁民在台灣西海岸約25公里處捕獲的,該地區在更新世時期海平面較低時是大陸的一部分。漁民將下顎骨賣給了一位古董商,後者後來被一位公民收購,並捐贈給了台灣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由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的體質人類學家樽谷巧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對化石進行了古蛋白質組學分析。這項對下顎骨和牙釉質中蛋白質的分析,鑒定了超過4200個氨基酸殘基,其中包括兩種丹尼索瓦人特有的變體。化石的年代測定將其置於10,000至190,000年前。

研究小組還觀察到與已確認的西藏丹尼索瓦人標本相似的頜骨結構,其特徵是厚實、低矮的身體,具有大的臼齒和堅固的根部結構。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特徵是丹尼索瓦人血統的特徵,可能特定於男性。這一發現支持了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這兩個人種群體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時期在歐亞大陸共存的觀點。尼安德特人的牙齒小,頜骨高,與丹尼索瓦人的頜骨結構形成對比。

在2010年於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發現一根手指骨碎片之前,丹尼索瓦人仍然鮮為人知。從洞穴內的化石和土壤中提取的遺傳物質,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證實了這種人種的存在。在發現這塊台灣下顎骨之前,西伯利亞以外的丹尼索瓦人的直接證據僅限於青藏高原,在那裡發現了一塊下顎骨和一根肋骨,可以追溯到16萬年前。在老撾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牙齒也被認為是屬於丹尼索瓦兒童的,儘管分子確認仍在進行中。台灣的發現突顯了丹尼索瓦人對不同氣候和地形的適應性。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