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發布了三首全新的聲音作品,這些作品源自於收集到的關於黑洞的數據。這些作品使用了一種名為數據聲音化的過程,將來自錢德拉、詹姆斯·韋伯和IXPE等望遠鏡的數據轉化為聲音,使我們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體驗這些宇宙現象。
探索聲音
每首聲音作品都突出了黑洞的不同方面,展示了它們的演變、不同的大小和多樣的環境。第一首作品以WR 124為特色,這是一顆距離地球28,000光年的沃爾夫-拉葉星,以將其外層拋入太空而聞名。韋伯望遠鏡以紅外線捕捉到的WR 124周圍的星雲用類似長笛的音調表示,而恆星本身聽起來像風鈴。這顆恆星正處於一個短暫的階段,未來可能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另一首作品的重點是位於18,000光年外的SS 433系統。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恆星圍繞中子星或黑洞運行組成,發射出錢德拉、IXPE和XMM-牛頓探測到的X射線噴流。在這首聲音作品中,無線電波產生了持續的管風琴音符,而X射線噴流聽起來像水滴,反映了軌道運動的波動。
最後一首作品以半人馬座A星系為特色,該星系距離地球1200萬光年,擁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該黑洞在整個星系中發射噴流。來自錢德拉的X射線數據被轉化為有風的無人機,而IXPE的X射線光產生高音調的風聲。來自MPG/ESO望遠鏡的可見光數據顯示了星系的恆星,每顆恆星都用獨特的樂器音調表示。
這些聲音作品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理解黑洞,利用聲音來揭示我們最先進的望遠鏡捕捉到的複雜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