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西非幾內亞比索海岸外的大西洋海底1000多米深處發現了巨大的泥土化石波,也稱為沉積波或等高線漂移。這些波浪高達300米,長度超過1公里,為了解大西洋的形成及其與全球氣候模式的聯繫提供了線索。 這項發現得到了地震數據和岩心樣本的支持,完善了我們對赤道大西洋門戶的理解。赤道大西洋門戶是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地質交匯點,在岡瓦納超大陸分離期間出現。研究表明,海洋連接大約在1.17億年前開始,早於之前的估計。 這種早期的連接引發了水循環的變化,導致了塑造泥土波的水下級聯。最初,這個開口導致了暫時的變暖,但後來穩定了全球海洋環流,促進了白堊紀晚期的長期降溫,並在全球氣候調節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發現發表在2025年6月的《全球和行星變化》雜誌上,突出了地質事件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
幾內亞比索海岸發現巨型泥土化石波,揭示2025年大西洋的古老氣候聯繫
编辑者: Inna Horoshkina One
來源
Sciencepost
Google Search
Google Search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