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方利益尋求開發深海礦產資源,包括電池和智慧型手機必不可少的鈷、鎳和稀土元素,深海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開採這些礦產資源會帶來重大的環境風險,從而引發政府、環保團體和行業之間的激烈辯論。
當前狀況與法規
截至2025年,商業深海採礦尚未開始,但勘探活動正在進行中。國際海底管理局 (ISA) 正在制定國際水域採礦法規,預計最終法規將於2025年7月出台。這些法規旨在平衡資源開採與保護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然而,在環境標準、利益分享和生態破壞責任方面仍然存在分歧。
環境風險
深海採礦可能導致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海洋碳儲存中斷。清除礦藏會破壞對深海物種至關重要的棲息地,而沉積物羽流可能會使濾食性生物窒息並破壞食物網。採礦設備的噪音也會干擾海洋哺乳動物的交流。
國際視角
許多國家和組織主張暫停深海採礦,因為這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危害。一些國家在經濟和戰略利益的驅動下,支持快速開發。金屬公司計劃於2025年6月提交商業開採申請,並得到諾魯等國的支持,這加劇了對國際海底管理局監管進展的審查。
前進方向
深海採礦的未來取決於國際海底管理局最終確定和執行保護海洋環境的全面法規的能力。至關重要的是,要解決有關採礦對深海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的知識差距,並確保採取保護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