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認為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化石稀少,可能是由於化石保存不充分以及白堊紀晚期岩層的暴露有限所致,而不是恐龍數量的實際下降。 這挑戰了恐龍在滅絕之前數量和多樣性下降的觀點。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北美的大約8000個化石,這些化石可追溯到坎帕尼亞期(8360萬至7210萬年前)和馬斯特里赫特期(7210萬至6600萬年前)。 該研究的重點是四個恐龍科:甲龍科、角龍科、鴨嘴龍科和暴龍科。
最初,分析表明恐龍多樣性在約7600萬年前達到頂峰,隨後一直下降到小行星撞擊。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模式可能反映了由於可獲得的岩石減少而導致的化石發現減少,而不是恐龍數量的真正下降。 他們沒有發現任何環境因素或其他條件可以解釋這種下降的證據,這表明化石記錄本身可能是造成表面稀有的主要原因。 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的首席作者克里斯·迪恩博士指出,在小行星撞擊前的最後六百萬年中,發現恐龍化石的概率降低,而恐龍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可能性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