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室利佛逝:發掘印度尼西亞的海洋王國

Edited by: Tetiana Martynovska 17

印度尼西亞的海洋實力根植於其歷史,特別是室利佛逝王國的重現。

歐洲學者最初通過中國歷史記錄揭示了室利佛逝。法國歷史學家喬治·賽代斯於1918年正式提出了該王國的存在。他將其與中國文獻中提到的“室利佛逝”王國聯繫起來。“室利佛逝”的名字出現在巨港附近的Kedukan Bukit(公元682年)和Talang Tuwo(公元684年)銘文中。

中國佛教僧人義淨於671年訪問了室利佛逝,在那裡停留了六個月學習梵語。到689年,他返回時,室利佛逝的影響力已經增長,到775年,它已經非常強大,在洛坤(馬來半島)擁有宗教建築。義淨將其描述為一個擁有超過一千名僧侶的佛教學習的防禦中心。

室利佛逝被中國人稱為“室利佛逝”、“三佛齊”或“三佛齊”,在梵語和巴利語中被稱為“Yavadesh”或“Javadeh”,阿拉伯人則稱之為“Zabaj”。其首都的位置存在爭議,但皮埃爾-伊夫·曼金認為是在武吉實貢當和沙博金京(南蘇門答臘)之間的穆西河地區。洛坤銘文(775年)提到了達摩塞圖國王。室利佛逝的船隻在婆羅浮屠寺廟的浮雕中有所描繪,類似於比尼西船。

室利佛逝是一個從7世紀到13世紀蓬勃發展的海洋帝國,主導著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其影響力遍及該地區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方面,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留下了遺跡。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