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鳥群舞,這些在黃昏時分由成群椋鳥所展現的令人屏息的空中芭蕾,世代以來一直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數千隻鳥兒彷彿如一體般旋轉、同步移動,這是個體鳥類間極為複雜互動的結果。
近期的科學研究開始揭開這些壯觀表演背後的奧秘。2025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了這些集體運動波如何在群體中傳播。研究人員發現,方向變化以線性方式傳遞且能量損失極小,顯示出特定的波動行為。
然而,實地觀察椋鳥群體時,呈現出更為複雜的情況。高解析度實驗顯示,這些高效波動與其他較不組織的動作同時存在。這表示我們現有的物理理解可能需要納入更多因素,才能完整解釋觀察到的行為。此外,2024年4月的一項研究提出一個模型,將椋鳥鄰近鳥隻的影響視為一種轉向的意願,間接在空氣動力學框架下控制鳥的方向。該模型成功重現了群體中方向波的形成,即使沒有掠食者的存在,並產生自然中常見的球形及橢圓形群體形狀。
儘管科學界對群舞現象充滿興趣,椋鳥卻面臨嚴重的環境威脅。令人憂心的是,過去數十年間,歐洲各地的椋鳥數量大幅下降。例如,英國自1966年至2004年間,椋鳥族群減少超過八成。農業集約化導致牧場和田野中昆蟲數量減少,而昆蟲是椋鳥的重要食物來源,這被視為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減少趨勢在羅馬等地亦可見,當地較過去少見大型群聚。羅馬也採用燈光與聲音等方法驅趕椋鳥,視其為擾人存在。然而,椋鳥數量下降並非羅馬獨有,其他地區亦有類似紀錄。
這些發展凸顯了在對椋鳥群舞的科學好奇與迫切保育需求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理解這些集體行為背後的精密機制固然關鍵,但同時更應積極面對威脅這些鳥類生存的環境挑戰,進而確保這些壯觀自然景象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