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的行為常常令人困惑,但理解不想要的行動通常是貓咪傳達潛在問題的方式至關重要。根據英國臨床動物行為學家亞曼達·坎皮恩的說法,這些行為並非「壞」貓的跡象,而是壓力、恐懼或未滿足需求的信號。
例如,在貓砂盆外撒尿可能表明壓力或領地衝突。抓撓家具通常源於未被引導的自然行為。解決根本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懲罰貓至關重要。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橘貓行為」的說法,暗示薑黃色貓更容易做出傻事。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經駁斥了這一點,發現毛色和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的聯繫。2025年5月的研究確定了X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突變負責橙色著色,但它不影響行為。
貓咪的行為受到遺傳、早期經歷、社交、健康、家庭環境和關係的影響。例行程序的改變、新寵物、無聊或疾病都可能引發行為問題。坎皮恩建議不要懲罰,推薦積極強化並尋求專業幫助。
為了解決不想要的貓咪行為,請諮詢獸醫,提供環境豐富化,確保安全區域,並保持一致的例行程序。理解並解決根本原因可以帶來更健康、更快樂的貓咪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