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最新研究強調了動物行為及其與環境互動的迷人面向。其中一項研究強調使用附著在海洋動物身上的感應器來監測和減輕人類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人員提倡建立「動物網路」,以在全球範圍內共享數據,從而更好地了解捕魚、污染和噪音等活動如何影響這些生物。這些感應器的重量不到動物體重的 3%,可提供來自難以進入區域的關鍵數據,從而有助於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政策。 另一項研究顯示,鸚鵡在說話時會與人類共享相似的大腦活動模式。透過記錄前弓狀皮質中央核 (AAC) 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 AAC 細胞群會產生類似於子音和母音的聲音,從而反映了人類語音背後的組織。這項發現使鸚鵡成為研究言語障礙和理解交流背後神經機制的重要模型。
附著在動物身上的感應器追蹤人類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而鸚鵡的大腦模仿人類的語音模式:最新研究揭曉
编辑者: Olga N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