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中無處不在的「du coup」:語言學分析

编辑者: Vera Mo

「du coup」這個片語在法語口語中使用頻繁,是當代法語口語的重要元素。

語言學家Lotfi Abouda的2022年研究記錄了其使用量的大幅增加:1968年至1971年間僅出現5次,而2010年後則達141次。

「du coup」極具法國本土特色,其他法語社群會藉此辨識說話者的地理來源。在魁北克,聽到此詞即可判斷為法國人。在錄音中,有67%的使用者年齡介於15至25歲,顯示這是世代性的語言現象。

語言學家傾向將此類表達稱為「話語標記」而非「口頭禪」。Julie Neveux解釋,這些詞彙如「拐杖詞」,用以「填補空白」;「du coup」常置於句首,成為一種元話語標記。

Roman Jakobson提出的「語用功能」理論指出,這類詞語有維繫溝通的作用。「du coup」維持對話連結,組織思緒,填補沉默。

使用時間標記象徵社群歸屬感。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指出互動中「面子」的發展;「du coup」作為「儀式性語彙」,傳達自我形象,有助於維護面子,展現對對話規則的掌握。

此表達源自法語「coup」一詞,意指「打擊」,喚起震驚與突發事件的意象。

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這種震驚語義或反映出一個被事件「打擊」的世代;「du coup」呼應了不可預測性。

是否可視為「語言不安全感」的表現?「du coup」作為應對不確定性的策略,即使邏輯連結缺乏,也營造出連續性的假象。

其意義雖然漂浮,但這種「空洞」具有功能性:填補、組織並帶來安心感,連結因不連續而支離破碎的話語。

「du coup」不僅是口頭禪,更是解構時代的鏡像,是尋求連結的世代之聲,表達重組世界的需求。

總結來說,「du coup」或許是對意義流失的語言抵抗,展現我們的人性:即使面對不確定,語言仍織起社會紐帶,是適應力與創造力的象徵。

來源

  • The Conversation

  • Le Monde

  • 20 Minutes

  • UdeMNouvelle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