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手語(NGT)擁有豐富且複雜的歷史。NGT,即荷蘭手語,是約一萬名荷蘭人的母語。自2021年7月1日起,NGT在荷蘭被正式承認為一種語言,政府因此有義務推動其在社會中的使用。
1790年,格羅寧根的牧師亨利·丹尼爾·蓋約特(Henri Daniel Guyot)創立了第一所荷蘭聾人學校,其靈感來自法國牧師查爾斯-米歇爾·德萊佩(Charles-Michel de l'Épée)。這些學校成為來自不同地區聾生的聚集地,促成了共通手語的發展,而這套共通手語正是現今NGT的基礎。
1880年,米蘭國際大會決議教育中不應再使用手語,認為手勢會妨礙語言能力的發展。此決議使得手語在荷蘭一度被迫轉入地下,然而聾人仍持續以手勢彼此溝通。
NGT能被正式承認為完整語言,得益於美國語言學家威廉·斯托科(William Stokoe)的努力。1960年代,他證明了像美國手語(ASL)這類手語擁有自己的文法與結構,是完整的語言。他的研究促使全球對手語的接受與認可擴大。
2021年NGT的承認,要求政府推廣NGT在社會中的使用。例如,在危機和緊急情況下,政府必須將訊息翻譯成NGT,手語使用者亦可用NGT宣誓或承諾。NGT的承認改變了荷蘭手語的社會地位。
手語承認法保障了平等對待與重要服務的可及性。該法規定手語必須納入教育體系,增加聾啞及聽障兒童的教育機會。雖然NGT的承認是重要進展,但仍有許多工作待完成。
許多人對手語的細微差異及使用者需求仍缺乏足夠認知。透過資訊宣導與員工培訓等措施,提高社會對手語的理解與包容性至關重要。荷蘭手語經歷了從壓迫到承認的曲折歷程。
隨著2021年正式承認,NGT已成為完整語言,但其在社會中全面接受與融入的路途尚未結束。政府與社會持續推動NGT的使用與接納,對促進多元共融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