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是中華:了解印尼語中指代中國和華人社群的名稱

Edited by: Vera Mo

在印度尼西亞,'中國'和'中華'這兩個詞經常互換使用,指代這個東亞國家。然而,這些名稱,以及'中華人'的起源和內涵,揭示了一段根植於文化、政治和語言的複雜歷史。 '中華'一詞源於普通話'中國' [ʈʂʊ́ŋ.kwǒ],意為'中央之國'。這個詞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早的證據見於西周時期的一件名為何尊的古代青銅器上。銘文'宅茲中國'意為'居住在世界的中央'。 然而,'中國'這個名稱並非來自普通話。歷史記錄表明,它可能源於梵語詞彙'Cina',指的是秦朝(發音為'Chin')。波斯商人隨後傳播了這個名稱,稱該地區為'Cin',這導致了'China'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 '中華人'一詞與13世紀華人向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移民密切相關。大多數移民來自中國南方,講閩南語。在閩南語中,'中國'發音為'Tiong-kok',其人民被稱為'Tionghoa'。 由於閩南語的發音更容易被當地人理解,'中華人'成為印度尼西亞指代華人族裔的既定術語。'中華'經常用於正式場合,如媒體報導和官方政府文件。'中華人'特指印度尼西亞的華人人口。 歷史上,由於人們認為'中國'或'Cina'帶有歧視色彩,因此使用這些名稱變得頗具爭議。因此,在改革時期,印度尼西亞政府正式鼓勵在適當的場合使用'中華'和'中華人'。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