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病毒時,有時會用好像它們具有人格甚至意識的方式來描述它們。然而,生物學家通常認為病毒存在於生物和非生物實體之間的邊界上。
科學家們仍然對病毒是否真正活著存在分歧。他們能達成一致的是,病毒會適應新的條件,進化,有時會傷害人類。它也是一種傳染性病原體,只能在宿主生物(如細菌、植物或動物)內複製。
生與死的界限是一個沒有具體標準的概念。縱觀歷史,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生命的定義,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仍然存在分歧。這場辯論塑造了科學的理解,並影響著公共衛生決策。
生命的一種定義來自奧地利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爾溫·薛丁格。他提出生命是一種負熵的形式,生物通過利用能量來創造和維持秩序。後來,他提出生命依賴於自由能,自由能驅動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
在20世紀中期,科學家們從定義生命轉向描述其主要特徵。他們確定了細菌、植物和動物等生物的共同特徵,建立了一個至今仍在遵循的先例。科學家們沒有尋求單一的定義,而是根據這些特徵對實體進行分類。
根據生物學,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細胞,一個獨立的單位,可以產生功能分子並獨立複製遺傳物質。病毒具有遺傳物質,但需要宿主細胞的酶來產生功能分子或複製其遺傳物質。
從遺傳和進化的角度來看,生物的定義是其繁殖能力。在這種觀點下,病毒是活的,因為它能產生相似的後代。一些科學家也關注新陳代謝和能量產生作為生命的判斷標準,而病毒缺乏這些。
病毒表現出生命和非生命的特徵,這影響了我們如何對待諸如旨在阻止病毒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抗病毒藥物等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