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导致波罗的海鳕鱼(*Gadus morhua*)的基因发生了显著改变,影响了其体型和繁殖能力。了解这些基因变化对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并突显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
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表明,由于过度捕捞,一个海洋物种经历了可检测到的基因组变化。主要作者韩奎英博士表示:“选择性过度捕捞改变了东部波罗的海鳕鱼的基因组。平均体型的减小与生长速度的降低相关。这是首次证明在极端捕捞压力下,海洋种群基因组发生进化变化的证据。”
研究人员发现了与身体生长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经历了定向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常见或越来越不常见。这些基因区域与参与生长和繁殖的基因重叠。还观察到染色体倒位,这是一种与环境适应相关的结构变化,遵循相同的选择模式。
为了得出这些结论,该团队分析了1996年至2019年间在博恩霍尔姆盆地捕获的152条鳕鱼的耳石。这些结构类似于年轮,记录了鱼类的年增长情况。研究人员使用化学分析和高分辨率DNA测序,追踪了鳕鱼的生长和基因组成在25年内的变化。
结果表明,快速生长的个体几乎消失了,而那些更早成熟且体型较小的个体在捕捞压力下具有进化优势。研究小组负责人Thorsten Reusch教授解释说:“当最大的个体不断被移除时,自然选择有利于繁殖更快的较小鱼类。我们正在见证一个由人类干预加速的进化过程。”
这可能导致与更快生长和晚熟相关的变异的丢失。幸存的鳕鱼成熟得更早,体型更小,繁殖能力下降。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意味着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
2025年ALCOR考察期间收集的数据显示,尽管实施了捕捞禁令,但鳕鱼的体型并未出现明显的恢复迹象。这突显了采取额外措施来保护该物种和保护波罗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必要性。这项研究强调了可持续捕捞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