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认为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化石稀少,可能是由于化石保存不充分以及白垩纪晚期岩层的暴露有限所致,而不是恐龙数量的实际下降。 这挑战了恐龙在灭绝之前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的观点。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北美的大约8000个化石,这些化石可追溯到坎帕尼亚期(8360万至7210万年前)和马斯特里赫特期(7210万至6600万年前)。 该研究的重点是四个恐龙科:甲龙科、角龙科、鸭嘴龙科和暴龙科。
最初,分析表明恐龙多样性在约7600万年前达到顶峰,随后一直下降到小行星撞击。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模式可能反映了由于可获得的岩石减少而导致的化石发现减少,而不是恐龙数量的真正下降。 他们没有发现任何环境因素或其他条件可以解释这种下降的证据,这表明化石记录本身可能是造成表面稀有的主要原因。 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首席作者克里斯·迪恩博士指出,在小行星撞击前的最后六百万年中,发现恐龙化石的概率降低,而恐龙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可能性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