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实力根植于其历史,特别是室利佛逝王国的重现。
欧洲学者最初通过中国历史记录揭示了室利佛逝。法国历史学家乔治·赛代斯于1918年正式提出了该王国的存在。他将其与中国文献中提到的“室利佛逝”王国联系起来。“室利佛逝”的名字出现在巨港附近的Kedukan Bukit(公元682年)和Talang Tuwo(公元684年)铭文中。
中国佛教僧人义净于671年访问了室利佛逝,在那里停留了六个月学习梵语。到689年,他返回时,室利佛逝的影响力已经增长,到775年,它已经非常强大,在洛坤(马来半岛)拥有宗教建筑。义净将其描述为一个拥有超过一千名僧侣的佛教学习的防御中心。
室利佛逝被中国人称为“室利佛逝”、“三佛齐”或“三佛齐”,在梵语和巴利语中被称为“Yavadesh”或“Javadeh”,阿拉伯人则称之为“Zabaj”。其首都的位置存在争议,但皮埃尔-伊夫·曼金认为是在武吉实贡当和沙博金京(南苏门答腊)之间的穆西河地区。洛坤铭文(775年)提到了达摩塞图国王。室利佛逝的船只在婆罗浮屠寺庙的浮雕中有所描绘,类似于比尼西船。
室利佛逝是一个从7世纪到13世纪蓬勃发展的海洋帝国,主导着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其影响力遍及该地区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留下了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