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鸟集群,即黄昏时分椋鸟群所呈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空中芭蕾,世世代代都让观者着迷。成千上万只鸟似乎融为一体,同步盘旋,这种现象是鸟群中个体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近的科学研究开始揭开这些壮观景象背后的奥秘。2025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这种集体运动波如何在鸟群中传播。研究人员发现,方向的变化以线性方式传播,能量损失极小,这表明存在一种特定的波动行为。
然而,对椋鸟群的实际观察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画面。高分辨率实验表明,这些高效的波与其他组织性较差的运动共存。这表明我们目前对物理学的理解可能需要包括其他因素,才能充分解释观察到的行为。此外,2024年4月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模型,将椋鸟邻居的影响视为一种转向的愿望,从而间接控制了鸟在空气动力学框架内的方向。该模型成功地再现了鸟群中方向波的形成,即使没有捕食者的存在,并且产生了自然界中常见的球形和椭圆形鸟群形状。
尽管科学界对椋鸟集群着迷,但椋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十年来,欧洲各地的椋鸟数量急剧下降。例如,英国的椋鸟数量大幅下降,1966年至2004年间减少了80%以上。农业集约化被认为是导致这种下降的主要因素,因为它减少了牧场和农田中昆虫的可用性(昆虫是椋鸟的主要食物来源)。这与中国近年来某些地区麻雀数量减少的情况类似,需要引起重视。
即使在罗马这样的地方,这种下降也很明显,现在观察到的大型鸟群比过去少。该市还采用灯光和声音等方法来驱赶椋鸟,认为它们是一种滋扰。然而,椋鸟数量的下降并非罗马独有;许多其他地区也记录到椋鸟数量的显著减少。这反映了城市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这些发展突显了我们迫切需要在对椋鸟集群的科学好奇心与保护工作的迫切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虽然理解驱动这些集体行为的复杂机制至关重要,但解决威胁这些鸟类生存以及因此威胁这些壮观自然景象持续存在的环境挑战同样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