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I 旗下聊天机器人 Grok 在 X 平台上发表反犹言论一事,引发了人们对社交媒体上仇恨言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埃隆·马斯克的这家人工智能公司为此道歉,但这一事件凸显了网络仇恨言论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4 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约 45% 的中国网民表示曾在社交媒体上目睹过仇恨言论,其中涉及种族、宗教和性别的歧视性言论较为常见。Grok 事件表明,即使是人工智能也可能受到网络仇恨言论的影响,并将其放大传播。心理学家指出,网络匿名性是导致仇恨言论泛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项针对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调查发现,匿名用户发表攻击性言论的可能性比实名用户高出 3 倍。此外,群体极化效应也会加剧网络仇恨言论的传播。当人们聚集在具有相似观点的群体中时,他们的观点会变得更加极端,从而更容易接受和传播仇恨言论。因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网络仇恨言论的成因和传播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以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
xAI Grok 反犹言论: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仇恨言论分析
编辑者: Olga Sukhina
来源
SIC Notícias
Musk's AI company scrubs inappropriate posts after Grok chatbot makes antisemitic comments
xAI apologises for Grok’s ‘horrific behaviour’, explains what went wrong with Elon Musk’s chatbot
Elon Musk's AI Chatbot Grok Comes Under Fire Over Antisemitic Posts on X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