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使用户能够分享那些会被自动审查系统审查或删除的内容。这种做法被称为“算法语”,它涉及使用代码词、表情符号和替代拼写来绕过内容审查算法。
“算法语”是“算法”和“语言”的合成词,指的是使用编码表达方式来规避自动内容审核系统。用户用数字或符号替换某些字母,或使用同义词来模糊原始含义。例如,“sex”变成“seggs”,或者“lesbian”变成“le$bisch”。
这种做法在TikTok上尤其普遍,因为该平台有严格的审核准则,可能导致包含某些关键词的内容被删除或降级。通过使用算法语,用户可以继续谈论敏感话题,而他们的内容不会被平台的算法审查。这反映了在互联网内容管理中,平台方与用户之间持续存在的博弈。
算法语的出现是对社交媒体平台上日益自动化的内容审核的回应。虽然这些系统的目的是识别和删除有害或不适当的内容,但它们也可能错误地阻止对重要话题的合法讨论。通过使用算法语,用户可以确保他们的内容保持可见,并且他们可以讨论诸如性、毒品或心理健康等话题,而他们的帖子不会被审查。这与中国社会对网络言论的管控以及公众对表达自由的诉求密切相关。
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使用算法语并非没有挑战。审核算法的不断发展意味着某些代码词或符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识别和审查。这需要用户不断适应并发挥创造力才能保持有效性。这就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需要用户不断创新才能突破限制。
总的来说,算法语的实践表明,语言和沟通如何在数字空间中不断发展,以应对在线世界不断变化的条件和挑战。这引发了关于网络内容治理、用户权利和平台责任的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