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和'中华'这两个词经常互换使用,指代这个东亚国家。然而,这些名称,以及'中华人'的起源和内涵,揭示了一段根植于文化、政治和语言的复杂历史。 '中华'一词源于普通话'中国' [ʈʂʊ́ŋ.kwǒ],意为'中央之国'。这个词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早的证据见于西周时期的一件名为何尊的古代青铜器上。铭文'宅兹中国'意为'居住在世界的中央'。 然而,'中国'这个名称并非来自普通话。历史记录表明,它可能源于梵语词汇'Cina',指的是秦朝(发音为'Chin')。波斯商人随后传播了这个名称,称该地区为'Cin',这导致了'China'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中华人'一词与13世纪华人向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移民密切相关。大多数移民来自中国南方,讲闽南语。在闽南语中,'中国'发音为'Tiong-kok',其人民被称为'Tionghoa'。 由于闽南语的发音更容易被当地人理解,'中华人'成为印度尼西亚指代华人族裔的既定术语。'中华'经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媒体报道和官方政府文件。'中华人'特指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人口。 历史上,由于人们认为'中国'或'Cina'带有歧视色彩,因此使用这些名称变得颇具争议。因此,在改革时期,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式鼓励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中华'和'中华人'。
中国还是中华:了解印尼语中指代中国和华人社群的名称
Edited by: Vera Mo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