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病毒时,有时会用好像它们具有人格甚至意识的方式来描述它们。然而,生物学家通常认为病毒存在于生物和非生物实体之间的边界上。
科学家们仍然对病毒是否真正活着存在分歧。他们能达成一致的是,病毒会适应新的条件,进化,有时会伤害人类。它也是一种传染性病原体,只能在宿主生物(如细菌、植物或动物)内复制。
生与死的界限是一个没有具体标准的概念。纵观历史,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生命的定义,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仍然存在分歧。这场辩论塑造了科学的理解,并影响着公共卫生决策。
生命的一种定义来自奥地利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他提出生命是一种负熵的形式,生物通过利用能量来创造和维持秩序。后来,他提出生命依赖于自由能,自由能驱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在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从定义生命转向描述其主要特征。他们确定了细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共同特征,建立了一个至今仍在遵循的先例。科学家们没有寻求单一的定义,而是根据这些特征对实体进行分类。
根据生物学,生命的最小单位是细胞,一个独立的单位,可以产生功能分子并独立复制遗传物质。病毒具有遗传物质,但需要宿主细胞的酶来产生功能分子或复制其遗传物质。
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的定义是其繁殖能力。在这种观点下,病毒是活的,因为它能产生相似的后代。一些科学家也关注新陈代谢和能量产生作为生命的判断标准,而病毒缺乏这些。
病毒表现出生命和非生命的特征,这影响了我们如何对待诸如旨在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方法。